停课不停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升本资料 > 大学语文 >

张中丞转后叙 韩愈

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6,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7,不能通知二父志8,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9。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10,以与贼抗而不降乎?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11 ,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12 ,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13,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14,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15,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
虽然许远的才能好像不如张巡,但他打开城门接纳张巡,职位本来就在张巡之上,可他却把指挥守城的权柄交给张巡而自己处在张巡的领导之下,没有什么猜疑和妒忌,最终和张巡一起守城而死,建立了功勋,保全了名节;城池陷落许远被俘,他只是死的时间和张巡有先后的不同罢了。张、许两家的儿子轻信谣言、不辨是非,不能理解他们两家父亲的志向,认为张巡被杀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因怕死而向敌人说了屈服的话。许远果真怕死,何必苦苦坚守睢阳这狭小的地方,吃他所爱之人的肉,以抗击叛贼而不投降呢?当他们被围守城时,城外没有一兵一卒的援助,所要效忠的,是国家与皇帝;而叛贼告诉他们唐朝已经灭亡,皇帝已不存在了。许远看援兵不到,而敌人却越来越多,一定认为敌人的话是真的,城外没有可等待的援兵却还拼死守城,人吃人也将要吃完,即使是愚笨的人也能计算着日子知道死期不远了,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明确了!哪有城被攻陷,他的部下都死了,而唯独自己蒙受羞愧耻辱乞求活命的呢?即使是最愚蠢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 难道说像许远这样贤明的人却却会做这样的事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16,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17,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18;引绳而绝之19。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20 .其亦不达于理矣。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21!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22,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发议论的人又说许远与张巡分别坚守睢阳城的一方,城池的陷落,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拿这个来诽谤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两样。人将要死的时候,他的内脏一定有先得病的地方;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子必有一个地方先断开。旁观的人看见这种情况,就责备先患病的脏腑和绳断的地方,这些人也太不通达事理了!小人们喜欢议论别人,不乐意成全别人的美名,就是像这样啊!像许远、张巡所取得的成就,如此卓越非凡,还不能免遭非议,其他人还有什么可说的呢!
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23?弃城而逆遁24?苟此不能守25,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赢之余26,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进之精矣27。守一城,提天下28,以于百就尽之卒29,战百万日滋之师30,蔽遮江淮,泪遏其势31,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疆兵坐而观者,相环也32。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33,设淫辞而助之攻也34!
当张巡、许远二人开始守睢阳时,哪能料到别人最终不来救援,而放弃城池预先逃跑呢?假使这个地方不能守住,即使逃避到其他地方又有什么用呢?等到他们没有救兵而且陷入困境的时候,率领着那些剩下来的伤残饥饿瘦弱的士兵,即使想离开被围的睢阳城,也一定不能实现。张巡、许远二人那样贤明,他们的谋划是那样的周到、精密!他们守住了一座城池,就捍卫了整个国家,凭借着千百个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一天天增加的百万敌人,掩护着江淮大地,阻止了敌人的攻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呢?在那时,弃城逃跑、贪图活命的人,不是一两个;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不追究议论这些人,却责备许远、张巡二人死守睢阳,也显得那些议论诽谤的人自列于叛逆乱臣之中,捏造荒谬的言辞帮助叛贼攻击英雄。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35,屡道于两府间36,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37,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38,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需云坐39。霁云像慨语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40。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41,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42!”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日:“南八43,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44。公有言.云敢不死45。”即不屈。
我曾在汴、徐二州的节度幕府任职,多次来往于两州之间,亲自到人们所说的双庙去祭英过两位英雄。那里的老人常常谈起张巡、许远时的事情,说:南霁云向贺兰进明求援兵,贺兰进明嫉妒张巡、许远的声威功绩超过自己,不肯出兵救援。喜爱南霁云的勇敢强壮,不听他求援兵的话,强要他留下,并准备了酒食和歌舞,请南突云入座。南霁云慷慨激昂地说:“我来的时候,睢阳城内的人已一个多月没东西吃了!我即使想一个人吃,从道义上说也不忍心;即使吃了,也咽不下去!”于是拔出佩刀,斩断自己一根手指,鲜血淋漓,拿给贺兰进明看。在座的人都很吃惊,都感动得为南霁云流下了眼泪。南霁云知道贺兰进明最终也没有为自己派援兵的意思,就骑马离去;临出城的时候,他抽出箭射佛寺里的佛塔,箭身的半截射进了佛塔上的砖头里,说:“我回去打退了敌人之后,一定要消灭贺兰进明,这支箭是用来作标记的!”我贞元年间经过泗州,船上人还指着佛塔告诉我这件事。睢阳城陷落的时候,敌人用刀威胁张巡投降,张巡不屈服,敌人就把他拉走,将要杀他;敌人又要南霁云投降,南霁云没有回答。张巡就喊南霁云说:“南八,男子汉一死罢了,不能向不义之人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本想要有所作为。您这样说,我岂敢不去死呢?”也就不屈服而死。
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46,,嵩常在围中47。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48,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日:‘何为久读此?’嵩日:‘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49,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50,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 ,巡起旋51,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阻如平常52。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嵩贞元初死于毫、宋间53。或传嵩有田在毫、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54,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轻时跟随张巡。等到张巡起兵讨伐叛贼,于嵩曾在被围的睢阳城中。我曾在大历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到于嵩,于嵩当时已有六十多岁了。他因为曾经跟随张巡抗敌的缘故,曾得到了一个临涣县尉的职务,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我当时年龄还小,粗略地知道一些张巡、许远的事,不能了解得很详细。据他说:张巡身高七尺多,胡须像天神一般。他曾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你老看这部书?’于嵩说:‘还没读熟呢。’张巡说:‘我读书不超过三遍,就一辈子不忘。,于是就背诵于嵩所读的书,背完一卷一字不错。于嵩很吃惊,以为张巡碰巧熟悉这一卷,就胡乱抽其他的卷本来试他,结果没有一卷不是这样。于嵩又拿书架上的许多书,试着来问张巡,张巡随着提问背诵起来毫不迟疑。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也没有看见张巡经常读书。张巡做文章,拿起纸笔就写,不曾打过草稿。刚开始守睢阳时,士卒近万人,城里居住的百姓户数,也有近几万,张巡凭着见一次面问过姓名,过后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须就张开。等到睢阳城陷落,敌人捆绑了张巡等几十人坐在地上,将要杀害他们。张巡起来小便,他的部下见张巡起身,有的也起来了,有的哭了。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是命中注定的。’大家哭得不忍抬头看他。张巡被杀时,脸色不变,像平常那样安详。许远是一个宽厚的长者,外貌如同他的内心一祥忠厚;他和张巡同年出生,出生的月、日在张巡之后,称张巡为兄长,死的时候四十九岁。”于嵩在贞元初年死在亳州、宋州一带。有人传说于嵩在亳州和宋州一带有田产,武人抢夺去占为己有,于嵩将要到州里去告状,被武人杀害。于嵩没有后代。以上这些都是张籍告诉我的。
[注释]
1、张籍:字文昌,唐代著名诗人,韩愈的学生。
2、自名:自许,自负。
3、阙:同“缺”,缺漏,不足。
4、许远:杭州盐官(今浙江海宁市)人。安史之乱时,官睢阳太守。
5、雷万春:张巡的偏将。有人认为“雷万春”三字应是“南霁云”之误。首尾:始末。
6、授之柄:肃宗至德二载(757)正月,安庆绪部将尹子奇带兵13万攻睢阳。睢阳太守许远向张巡告急,张巡从宁陵带兵入睢阳助战。许远将指挥权交给张巡,自己只管调军粮,修战具,居中接应。之:指张巡。柄:权柄。
7、材智下:才能智力低下。指其轻信谣言、不辨是非。
8、通知:通晓,理解。
9、辞服:言辞软弱不坚。
10、食其所爱:据《资治通鉴》载:睢阳城中食尽,巡杀妻以食士,远亦杀其奴为食。
11、蚍蜉(pifU):黑色大蚁。此指极为微弱的援助。
12、国亡主灭:安史乱起,玄宗逃往蜀中,两京沦陷,叛军以“国亡君死来”为词来劝降张巡许远。
13、且:将。
14、数日:计算日期。
15、乌有:哪有。
16、说者:发议论的人,指张去疾等。分城而守:张巡和许远曾分兵把守睢阳,张守东北,许守西南。城破时叛军先从西南处攻入。
17、诟:辱骂。
18、藏腑:同“脏腑”。
19、引:拉。绝:断。
20、尤之:归罪于先受其病的脏腑和绳子先断的地方,喻许远所守的部分。
21、是:此。
22、卓卓:杰出。
23、宁:岂。卒:最终。
24、逆:事先。遁:逃跑。
25、苟:假如。
26、创残:受伤残废。饿赢:饥饿瘦弱。
27、讲:谋划。
28、捍:保卫。
29、就尽:濒临死亡。
30、日滋:一天天增多。
31、沮:阻止。遏:遏制。
32、相环:即一个连着一个,众多的意思。
33、比:比并。逆乱:指安史叛军。
34、设淫辞:捏造荒谬的言辞。
35、从事:任职。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
36、道:取道,来往。
37、、双庙:张巡许远死后,肃宗追赠巡为扬州大都督,远为荆州大都督,在睢阳立庙祭祀,号双庙。
38、南霁云:魏州顿丘(今河南清丰县西南)人,少微贱,为人操舟。安禄山反,被钜野尉张沼选拔为将。后为张巡部将。贺兰:贺兰进明。
39、延:请。
40、感激:因感动而情绪激烈。
41、著:显现,指箭矢有半箭射入塔砖
42、志:同“识(zhi)",做标记。
43、南八:南霁云,排行第八,故称。
44、有为:有所作为,指暂时隐忍以图报仇。
45、敢:岂敢。
46、起事:起兵讨伐安禄山。
47、常:通“尝”,曾经。
48、“以巡”句:这里指于嵩因随张巡参加守卫睢阳城,后叙功得官。以:因。
49、帙(zhi):书套,这里指书。
50、仅(jin):将近,几乎。
51、起旋:起来小便。
52、阳阳:安详的样子。
53、亳、宋间:亳州和宋州一带。
54、诣:到,往。讼理:诉讼。
真题在线中
1. (2018年选择)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首的作家是(  )
A.柳宗元B.韩愈C.苏轼D.欧阳修
2. (2018年字词解释)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 (2018年.理解与分析)阅读下面一段文字:
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1,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2,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需云坐。霁云像慨语日:“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注]1、张巡、许远死后,肃宗追赠张巡为扬州大都督,许远为荆州大都督,并在睢阳立庙,当时称为双庙。
2、贺兰:河南节度使贺兰进明,当时他的军队驻扎在临淮(今江苏盱眙县西北)。
请回答:
(1)这段文字中所描写的南霁云的性格特点是什么?
(2)这段文字用了什么手法来描写南霁云这一人物形象?
(3)这段文字体现了作者对贺兰进明持什么态度?
4. (2017年.选择)“唐宋八大家”中唐代的两个散文家是
A.韩愈、孟郊B.孟郊、韩湘C.韩愈、柳宗元D.柳宗元、韩湘
5. (2017年.选择)中唐古文运动主要反对
A.先秦的古文B.两汉的古文C.唐代古文D.六朝的骈文
6. (2017年.翻译)擅疆兵坐而观者,相环也。
7. (2016年.选择)《张中丞传后叙》一文中所说的“守一城 ,捍天下”的“城”是指(  )
A.洛阳B.长安C.睢阳D.汴州
8. (2014年.宇词解释)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胜券在握
1.[精析]B“唐宋八大家”又称“唐宋古文八大家” ,是我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被后人尊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 [答案]绝:断。
3. [参考答案](1)表现了南霁云忠心报国、侠义刚烈、嫉恶如仇的性格特征。
(2)作者运用了语言、动作、细节描写等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两个细节分别是:拔刀断指以及射塔明志。除此之外,还用了对比反衬:用贺兰进明的卑劣行径反衬南霁云的凛然正气;侧面烘托:以“一座大惊"来烘托南霁云的壮烈举动。
(3)体现了作者对疾贤妒能、狭隘自私的贺兰进明的揭露和批判。
4. [精析]C“唐宋八大家”又称“ 唐宋散文八大家”,是我国唐代韩愈、柳宗元和宋代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八位散文家的合称。其中韩愈、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领袖;欧阳修、三苏四人是宋代古文运动的核心人物:王安石、曾巩是临川文学的代表人物。他们先后掀起的古文革新浪潮,使诗文发展的陈旧面貌焕然一新。
5. [精析]D韩愈 和柳宗元倡导的中唐古文运动在文学上崇尚秦汉散文,反对六朝以来骈文的浮靡之风。
6. [答案]拥有强大的军队却坐视不救的人,四周都是。
7.[精析]C安史之乱时 ,许远是睢阳太守。安庆绪攻睢阳,许远向张巡告急,二人遂一起坚守睢阳城。
8.[答案]讲:谋划。
实战演练
一、选择题
1.《张中丞传后叙》中,表现许远性格的方式是()
A.在驳斥谬论中补叙事迹B.在夹叙夹议中抒情赞美
C.抓住动人逸事进行补叙D.抓住典型细节进行描写
2.《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驳斥诬蔑许远投敌的谬论时,其批驳的主要着眼点是(  )
A.驳斥论点B.驳斥论据C.驳斥论证D.驳斥态度:
3.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补记许远的事迹,主要采用了()
A.记叙的方法B.描写的方法C.夹叙夹议的方法D.立论的方法
4.在《张中丞传后叙》中,作者所记叙的主要人物是
A.张籍、张巡、许远B.雷万春、张巡、许远
C.张巡、许远、南霁云D.于嵩、张巡、许远
5.《张中丞传后叙》中刻画南霁云的形象时,主要运用了
A.议论B.抒情C.肖像描写D.细节描写
6.在《张中丞传后叙》“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的句子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是
A.对偶和对比B.顶真和反衬C.排比和对比D.比喻和暗示
7.《张中丞传后叙》在写作上的最大特色是
A.抒情和议论并重B.议论和叙事并重
C.叙事和抒情并重D.叙事和描写并重
8.《张中丞传后叙》中,写南霁云抽刀断指时,“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对刻画南等 云形象来说,这种表现手法是
A.类比显现B.对比反衬C.象征暗示D.侧面烘托
9.下面句子中,属于侧面烘托的有
A.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B.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C.宽厚长者,貌如其心D.慷慨陈词,拔刀断指
10.本文在为许远辩诬时采用的比喻有
A.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B.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C.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        D.城之陷,自远所分始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不能通知二父志。        2.疑畏死而辞服于贼。
3.以此诟远。              4.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5.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6.及其无救而且穷也。
7.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
8.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9.翰以文章自名。           10.然尚恨有阙者。
11.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
12.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
三、翻译题(将下列各题中加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远之不畏死亦明矣!     2.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
3.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 4.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
5.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6.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
7.城陷,贼以刃胁降巡。
四、理解与分析题
1.阅读下面的文字:
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请回答:
(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什么?
(2)这里用的是什么驳论方法和论证方法?
(3)概括文中的论据,说明其论据类型。
2.阅读下面的文字:
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已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图,矢著其上砖半箭,日:“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
请回答:
(1)这里表现出南霁云怎样的性格特征?
(2)除慷慨陈词外,作者主要是通过什么方法来刻画南霁云形象的?请概要说明。
(3)除正面刻画南霁云外,作者还运用了什么表现方法?具体体现在哪几个地方?
★胜券在握
一、选择题
1. A  2.B  3. C  4.C  5.D  6. A  7. B  8.D  9. A  10. E
二、解释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词
1.通知:通晓,理解。    2.辞服:言辞软弱不坚。
3.诟:辱骂。          4.讲:谋划。精:精密,周到。
5.淫辞:荒谬的言辞。  6.穷:困境。
7.阳阳:安详的样子。  8.就:接近,濒临。日滋:-天天增多。
9.自名:自许,自负。    10.恨:遗憾。阙:同“缺”,缺漏,不足。
11.逆:事先。 遁:逃跑。
12.从事:任职。唐时通称幕僚为从事,这里作动词用。
三、翻译题
1,许远不怕死也就很明确了!
2.扯紧绳子把它拉断,绳子必有个地方先断开。
3.张巡、许远二人那样贤明,他们的谋划是那样的周到、精密!
4.他抽出箭射佛寺里的佛塔。
5.这支箭是用来作标记的!
6.凭借着千百个渐趋覆没的士兵,抗击着一天天增加的百万敌人。
7.敌人用刀威胁张巡投降。
四、理解与分析题
1.(1)这段文字所驳斥的谬论是:由于城破是从许远所分守的地方开始的,所以就有人认为许远投降了敌人。
(2)这里用的驳论方法是驳斥论据。所用的论证方法是;比较法中的类比法,即比喻论证。
(3)这里运用了两个比喻论据:一是引绳而绝必有处,二是人之死必有某脏腑先受病。这两个论据都是日常事理论据。
2.(1)表现出南霁云疾恶如仇、忠贞刚烈的性格特征。
(2)除慷慨陈词外,作者主要采取了细节描写的方法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主要细节有二:一是抽刀断指;二是射矢明志。
(3)除正面描写外,作者还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刻画南霁云的形象。具体体现在三个地方:一是用节度使贺兰进明的嫉贤妒能、狭隘自私来对比衬托;二二是南霁云抽刀断指后“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来烘染;三是用汴、徐二府的人长期流传的南霁云的英雄事迹来渲染。

联系电话:0371-55939155
网站:http://www.trzsb.com/
QQ群:814334624 天任专升本交流群
QQ号:2337994759 在线咨询

好课推荐

122河南专升本全年集训营

¥19800 在线购买 立即咨询

222河南专升本秋季集训营

¥17800 在线购买 立即咨询

322河南专升本寒假集训营

¥11800 在线购买 立即咨询

422河南专升本走读集训营

¥12800 在线购买 立即咨询
专升本互动

微信公众号:河南天任专升本

专升本最新动态推送

备案信息:豫ICP备2023009672号-1 Copyright © 2007-2020 trzsb.com
总部咨询电话:0371-55939155
郑州天任升本教育科技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